實驗室一年半後 – 經費與傳承

實驗室一年半了

開會完的隔一天晚上要幹什麼?當然是要寫網誌不然要幹嗎 這梗已經老了。天啊我好宅崩潰中

我寫一直寫

離寫上一篇文章又過了半年,真的有種進了加速時光屋睡個一覺然後就一個半年過去但是不知道做了什麼事情的感覺。就算自己多無感,地球還是照樣轉動。大事照樣發生:對我而言影響工作上的事乃先是中研院前院長的風風雨雨,然後新院長選舉風波,這途中也有自己很敬重的老師無故被颱風眼掃到 ,還是有人故意我就不知道了,再加上最近英國脫歐,還有一大堆五四三,完完全全抽扯著我對政治的看法跟運作跟道德感。這會讓我平時工作就有一些無形的壓力。

我認為每件事的道德不道德是需要被討論出來的,它本身的正當性及需不需要定義一個框架準則是需要理性且量化的去討論,而不是社會已有的運作方式及看法馬上去定義它。不過跟自己老婆或跟周遭朋友討論也沒有討論出一個結果,講了那麼多一切都歸類成 “這很複雜”,自己也無法去改變,只好多學,多看,多理性的對待每一個人、事。

講了那麼多五四三,回歸原點,在我自己常常崩潰中的時候,實驗室還是有前進的感覺。每個人都有在自己的崗位奮鬥著。當了一個小 PI 也快一年半了。跟學生、助理、同事、老闆,大頭的蜜月期早就結束,我有時發現這些人跟我聊天的時候有時候好像在想,

“這個人到底在想什麼?是瘋了嗎

怎麼知道的?就眼睛睜大、尷尬的笑一下然後說南港今天天氣真好之類的。 南港天氣有好過嗎

我想大部分的新老師如果沒有被教書壓力壓垮的話,不管是怎麼樣都是在想這兩點:經費與傳承

拿到經費最重要

是的,一個實驗室最重要的運作就是經費。幸運的是,今年科技部的計畫過了!真感謝評審委員。

我不知道你是誰但是看到我請對我拋個媚眼。還是不要好了。

台灣申請經費的來源就要各憑每一個新PI的本事。剛回來台灣的時候,申請很多的計畫,結果很可惜的大部分都槓龜。有些計畫的意見很中肯,有些計畫根本是不夠資格:

too young! too simple! ~sometimes naive!

好吧(攤手)。就是要一步一步來… 。這沒辦法,畢竟我還不夠獨立。

以科技部來說,隨到隨審計畫對新PI相對來說通過率達到友善的>60%。 看學門的環境跟計畫的好壞,拿的到的話通常是一到兩年,每年80-200+萬不等。拿到這些經費之後就要考慮是要買儀器(如校方給予開辦費不夠),或是人力(一開始沒有學生,或是研究機構需要聘碩士級助理),或是先全部自己先拿來做實驗。

這經費多不多?不管在哪個領域,這樣的經費其實不多。假設你要聘一個助理,那你一整年的經費就不到100萬。~~可以說台灣PI 做出來的研究可以算做C/P值全世界最高,拿這樣的經費然後希望你做CNS 之類的研究.. ~~那是不是只要多申請幾件就可以了?以平均數來說,大部分的PI都只有一件。不過一起申請整合型計畫,或是國外合作計畫都有可能讓你得到第二件。那這些是不是內定的呢?以某位朋友超超超正面的跟我說

“現在應該比較沒有內定這種事了,要相信一切還是有制度。”

天啊太正面了不是我的路線

2022 update: 現在應該可以說這是台大鍾嘉綾老師說的。 XD 也謝謝這幾年一直當那麼棒的合作者

這半年在台灣看到聽到的更多,我其實也是傾向相信於現在的評鑑系統。

台灣學術界有那種潛意識不讓你合作的體制,就是升等的時候為了評論你的獨立性所以申請代表的期刊不能跟以前老闆不能跟台灣的其他老師合作。這樣雖然去除了台灣另一個有名 =.= 的掛名系統,但是這樣是不是代表年輕老師一開始拼升等的前幾年是不是都不要找合作機會?有點可惜。

是說我覺得現在認識的年輕老師根本強到不鳥升等的機制

除了每年年底的科技部計畫以外,校內的計畫,院內與校內的計畫,還有不同領域的相關單位的委外科技計畫。這時候就要謝謝朋友跟不同學會年會的老師的分享(植病學會跟台灣線蟲核心實驗設施的老師都非常棒!),讓我知道要去哪些地方機構找相關的資訊。

不然以中研院為例,通常老師被通知時已經是申請期限的前兩三天,如果事先不知道的話應該就會直接放棄申請。 >.< 要我們兩天寫出一個可能會被接受的計劃書也太誇張….

傳承自己所學的經驗

有了經費之後,再來開始執行計劃書的想法與實驗。這時候,如果可以有一個學生或助理可以來執行計劃書的實驗,然後你可以把你作研究的態度與想法在共同執行這個計畫的時候傳承下去的話,對雙方都會有Z>B 的好處。

傳承這個詞意義非常深且重,而且是非常雙向的。某一方面來說,傳遞自己的經驗給實驗室理的學生博後助理還算是簡單的,就只有以 “真” 這個概念相傳。你懂什麼,就一股腦傳下去就好了。你自己不懂什麼,就找一個懂的老師去幫忙。承受的學生海納百川,然後大海之水以容百川而得… (咦)。

在生物學理,現在這一個時間點是很令人興奮的。以前想問的問題但是沒有工具沒辦法問的,現在都可以說不定有一些實驗方法去解決。不過這也代表著生物研究只會更加的競爭,也更加的需要花時間去學更多的知識。

PI 某一方面來說也只是有經費的學生,然後多了一個傳承的責任。

這也是為什麼在中研院升等的規則只看研究成果之外,我願意在上學期在台大師大實實在在 ~~=不是隨便亂湊一大堆老師教一個學門 ~~的教了一個三學分的課。

碩士班開到有40多個 =.=

開完之後有時候想為什麼要那麼自討苦吃,每個禮拜三小時的課要花三天備課。很佩服那些又會教課研究又做的好的好老師們。

不過,台灣很多地方就是因為資訊的不對等而造成某些特定人士的收益。以生物資訊上來說,我覺得我們有一個所謂的cycle:

  1. Start! => 生物資訊=>好像需要很多錢=> 大老申請需要生資的計畫拿到很多錢=> 拿到很多錢結果不知道怎麼辦 =>給國外國內的生技公司錢叫他們分析 or 找生資的實驗室幫忙 or 生技公司拿到錢找生資的實驗室幫忙
  2. 生資實驗室的學生 => 接很多不是自己一開始設計的計畫 or 拿已經發表的資料作東西 => 結果做出來 => 學生進入業界或是學術界
  3. 畢業學生 => 業界 => 接很多不是自己一開始設計的計畫 or 轉戰其他科技業 or 學界 => 還是接很多不是自己一開始設計的計畫 + 自己設計實驗 + 發展新的技術

這樣好像也沒有錯,但是有幾點是

  1. 經費會被稀釋 (付生技公司老闆的服務費)
  2. 生資的人一開始沒有參與到實驗設計。經費一開始就沒有很多的話,做一下馬上就沒了。

照理來說不是應該是:

  1. Start! => 生物資訊=>其實沒有需要很多錢=>生資的老師申請生資的計畫拿到錢=> 訓練新的學生生資目前有的技術且自己設計實驗 => 學生進入業界或是學術界
  2. 生資實驗室的畢業學生 => 業界 => 幫忙設計實驗 => 串連生命科學其他領域 => 新挑戰
    or 學界 => 加自己本身的經驗發展新的技術

對我來說,錢要花在刀口上。換句來說,這些經費轉出的實驗,研究,知識應該都應該在學生還是學生的時候轉成他們經驗值上面,而不是請公司幫你作實驗。這樣他們接下來之後去業界應該具備著處理更難更專業的問題。

所以我才會開課,一方面是跟大家說我的領域其實沒那麼難,也不是什麼尖端的技術 XD。應該都是找到問題本質,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經驗而已。另一方面就是未來的生物學家需要什麼都懂也領會每個領域的專業,才不會造成現在某些學門之間的成見。對就是那些說基因體沒用或是傳統分類學沒用那些不知道自己在講什麼五四三的人

複雜的是這個社會,你願意傳,承受的那一部分說不定還興趣缺缺在那邊擺爛,或是根本不知道有這領域,或是對大部分老師來說這根本沒差因為只要有paper 就好了。當然,這其實也沒有什麼不對,只是少了訓練學生的機會。真的好可惜。

傳承要是兩方面都配合的話,那是很上癮的。教的過癮,學的過癮,哪一天角色也可以對換然後換來換去,可以讓自己學到更多,這應該是每個新老師的夢想。畢竟會繼續作研究的某一方面都是偏執者。我現在有開始在我實驗室感受到這一年的變化。很過癮~

看領域 人品人帥不帥,找到學生不難,像強者我朋友才剛進去某間聽他說正妹越來越多的大學竟然一次有十個學生進他實驗室要作專題生!我沒那麼厲害~~ 人家有帥到真好~~,不過實驗室算是穩定成長中。

每個老師心目中的好學生應該都不一樣。不過對我來說,應該是這個:

真的

目前實驗室不錯啾咪

讓學生、社會對自己的課題有興趣

這個部分~~~~後來~~~~OS太多值得獨立一篇

實驗室的成功

除了做夢之外,其實大部分時間根本不會想這個。平時根本就忙到不會想一年後以上的事。什麼是成功?畢業學生就業率的保證?博士生三年保證畢業?拿到很多經費?實驗室很快樂?這在實驗室裡的每一個人定義都會稍稍的不同。

對我來說,我目前期許的有三點 如果經費穩定的話

1. 希望我的實驗室可以讓裡面的每個人(包括我)無所忌諱的發展自己所長的舞台

2. 用我的專長研究並解決台灣本土的問題

3. 然後可以正面的開始改變周遭的人、事、物往好 的方向發展 在台灣先往正常方向就好

當然也有一些人、事、物你就算自己真心對他們放了很多心力,但是另一方開始就沒有正當的心態,到最後的結果終究還是不太好。很可惜的是你的時間跟心力就沒了。真的。我現在嘗試的是學會懂得自己放下,也不需要為這些事情煩惱,畢竟還有太多需要解決的事,有更多我可以幫助的事。

老闆不在都很快樂

雖然很在意周遭所發生的事情,但是那些都不是現在的我可以改變的。自己身邊還是有太多事情要做。希望今年之後可以到達一種

定序越快,心,則慢 的境界。金城武是每個宅男的偶像 的境界。共勉之


實驗室一年半後 – 經費與傳承
https://dogoodscience.biodiv.tw/2016/07/18/pi1yearandhalf/
作者
Jason Tsai
發布於
2016年7月18日
許可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