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實驗室的走向?

Warning: 文長且沒有結論。算是心情點滴?

所以我們實驗室到底是叫什麼? - 之前實驗室新來的一個博士生問著我。抑制住想出一個超級中二名字 好菜實驗室?看到計畫請讓我過實驗室? 之外,其實最近也一直在想實驗室的走向。

不如說有點迷惘。之前在日本開會,聽到不同國家的學者講他們的研究,雖然知道這些演講大部分都是實驗室三到五年的結果,不過把結果都串連起來的時候真的超級有趣厲害啊!!!

反觀自己,就會開始覺得是否當初是否方向是對的。 :/

實驗室剛過三年半,從一開始只稍稍會酵母菌跟線蟲,到現在實驗室的計畫橫跨不同微生物、昆蟲、植物、動物。。套句好朋友的話,早上釀酒中午種樹下午養菇晚上做鴨都可以了。每個課題都是超級超級有趣。每個物種都有它迷人之處。優點嗎?自己做得很開心。在這個過程交到一些志同道合的合作者,了解到一些領域的想法跟難處,更開始學習到不同領域的一些基礎知識。

一個工作可以給你五年的合約 (tenure-track), 讓你盡情的去嘗試,去做出成績,然後在台灣的大環境去學會妥協 像是中研院的年輕學者不是年輕學者,拿到哥倫布的還會被酸拿太多錢 ,實驗室裡有一群 很欠揍但 很不錯的人。沒有比這個更棒了。

生物研究中

不過缺點顯而易見,已經很多學界的朋友都叫我要集中火力一點。這也是真的,每一個物種、計劃都需要讀很多文獻跟重新學習。不同領域的老師寫文章的方式不一樣、看法不一樣、[靠北程度不一樣]、合作的起意不一樣。而且有一天要升等的話,這應該超難寫的吧。等到每一個課題做到成熟,真的連女兒都生了(咦)。

現在想想,實驗室不管每件事當初設定的原意多好,到最後執行的結果優缺點都還是會有。舉例來說,我很討厭衝突,所以不知不覺每個人做的計劃到最後會變成完全不一樣。。這樣每次實驗報告時,每個學生可以接觸到不同物種最新的研究所以都很有興趣,討論也蠻熱烈。但是相對的,不是每一次討論的深度都可以達到細節(因為專業不同)。久而久之,我怕實驗室的人整個學習經驗會不會變成不沾鍋(什麼都碰一點但是沒有打好基礎)?然後之後負責的人離開的話,這個計畫的後續是不是要完全重新開始/自己訓練新的人?

如果回歸到人生動機,自己選擇走上研究這條路,有一部分的成就感來自能夠幫助人(學生、同事、機構甚至國家?)、另一部分則來自利用實驗室成熟跟正在發展的技術解決生物上的問題。我很喜歡中研院葉信宏老師的話 “用適當的科技來研究台灣已有很好基礎的生物學的問題

太帥了

我也好喜歡黃崑謀先生的畫作,也好嚮往那種「畫古蹟時,全家人會一起到總統府;畫昆蟲時,家裡也養了一堆,連冰箱裡都是蟲的屍體;畫魚時,我們全家則往漁港出發。」[ref1] 的生活。研究不就是這樣?如果實驗室有好的技術,是否可以可以問任何想問的問題?這樣的話,實驗室的經驗跟技術除了與時俱進,別無他法。然而我發現我這邊可能錯了。 面對大自然,我發現我不夠謙遜。是的,每個問題都很有趣,也說不定都可以回答。但一個問題鑽下去了,要有心理準備花很多時間,總有一天自己也有可能無能為力解決問題。經驗是有了,但是變得不夠時間去發展更新的技術。

蘑菇 - P86;黃崑謀繪,圖面提供:遠流出版

另一個問題則是自己實驗室的訓練或是研究成果是否能夠幫到實驗室的人。實際來說,實驗室是不是一個好的踏板讓去下一個舞台。總不能說我實驗室就是做這個多崇高多重要的研究,然後人進來後被訓練後出去後沒有工作。在這個時代,這邊的難題是助理/碩士被訓練後出去有沒有好的機會(有)、博士生決定在台灣的學程讀,畢業後夠不夠有國際的競爭力去下一步(未知)、博士後研究做不做得出好的研究然後順利找到教職(未知)、然後自己有沒有去增加新的經驗而不是只吃老本而已(阿災)。

這包括了很多面向:那這樣實驗室做的課題是否要走所謂的”主流” (比較容易拿得到經費paper 發的大所以我去做AI ),或是計畫的設計必較偏 soft skills 而不是一個冷門課題的專業,所以未來畢業的學生比較容易找工作?那我本身喜歡的課題現在很冷門(真的超級非主流)怎麼辦?如果有學生對一個議題超級有興趣想要做,我覺得實驗室的技術可以解決這個議題,這個議題也很重要,但是對實驗室的專長沒有精進的話,我是否讓他或她做?那我需要花多少的經費去給他做?是比較少還是秉持著每一個學生給予做實驗的經費應該要平等? 或是我有一個很想做而且是比較大的計畫,我是應該自己做(但是這樣沒辦法把技術傳承下去),還是給實驗室的人做(可能給博士班學生,但是如果進度有點卡住或是慢,我是否就必須有被其他實驗室搶先發表的心理準備?)

這些是一個實驗室的決策者需要考慮的。我很幸運能夠煩惱到這些事,因為這代表是有一群好的人讓實驗室這幾年有進步到可以開始煩惱接下來的走向。除了確定所有正在做的東西應該目前都沒有錢景之外XD, 實驗室是要精進一套技術走天下?還是要探討一個生物課題到退休?還是要探討每一個課題到某種程度?需要跟國際一直接尾?完全沒IF但是對國家很重要的調查要不要做?是要當一個學生訓練所?別的實驗室的學生很慘要不要幫一把? 是要當開啟更多問題的人?是要一直合作整合?還是要自己關起來慢慢做?

可不可以貪心到每一個都做? 至少現在我很確定不行 。不管多麽努力,課題永遠做不完,別人的需求永遠做不完。接下來,可以更真實地做自己嗎?自己真正的興趣在哪裡?其實我到現在也還不知道,如果真的很單純的研究自己吃不飽餓不死那也ok。但現在實驗室的經費是納稅人給的,實驗室的人是活生生的個體,就是有責任用這些經費訓練這些人,要怎麼做其實壓力很大啊~。只能根據事實,勇敢採取行動,且戰且走。

寫了那麼多,還是有點無解。雖然說生命會自己找到出路,但是如果能花幾個小時的時間省掉一些人好幾個禮拜的時間你會不會幫?還是會的。就算最後可能是熱臉去貼冷屁股。到最後可能還是什麼都做。XD 沒辦法,做研究的,一看到有興趣的就飛蛾撲火了。

可以的話,我要學會放下,把時間花在更有效率的解決問題及新的技術。然後要能更專注的充實自己的專長跟經驗。

References

  1. 盛放華麗島——博物繪師黃崑謀原作特展

一個實驗室的走向?
https://dogoodscience.biodiv.tw/2018/08/05/pidirection/
作者
Jason Tsai
發布於
2018年8月5日
許可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