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室第五年-升等後的反思,選擇跟時間管理
Life is not worth living if it is not subject to reexamination.
未經反省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 ~Socrates
這篇文章寫著寫著後來變成自己的反思,是有關升等半年陸陸續續對自己的反省,
對自己作為一個研究能力不太高不太低的定位。
然後身為一個三寶爸到底如何帶著一家六口跟自己的實驗室在這世界存活下去。
原文其實是七月寫給實驗室夥伴的一封信,再以新的想法稍做修改。
寫給實驗室的一封信-升等後的反思
Dear all,
經過去年升等,小孩出生,整個兵荒馬亂的經過了半年。一開始發現時間真的開始不夠用,也開始迷惘人生的方向。這好像是每個拿到終身職的老師會經過的階段?( 延伸閱讀:[Step up to leadership for mid-career growth](http://Step up to leadership for mid-career growth) ) 也一直到近期才慢慢拿起又放下,想跟你們分享一下。
一開始的想法只是從桌子不用買輪子 因為哪一天沒過要搬走 到終於這個檻過了有好多事想要做、好多東西想要嘗試。。。然後一直想我可以為這個社會所創造的價值=個人價值的直接體現。
然後又卡住了。然後陷入好像自己也沒有做多好,什麼事也沒成功,跟那些哥愛沙計畫的主持人或是同樣領域一些很厲害的PI比的話。這樣的結果,好像自己在台灣沒有好好地耕耘一樣。
任何有關本意好的、正面的、負面的文字都能在社群媒體上迅速傳播,然後會在人的心情好壞當下決定是否感受到本意或是威脅和被超越。我雖然樂於分享,但也輾轉從一些朋友得知我好像很跩或是根本不知道狀況等等。
所以有時候就覺得會陷入自己到底是不是來亂的無限迴圈。
所幸的是,平時一直督促自己的習慣沒有讓進度落後太多。
而有些事情慢慢的一一想通之後,自己有從這迴圈走出來了。
在這一個自由主義為主的社會,稍稍給一些自己的想法可能就會變成情緒勒索。我很怕給科學外的意見,因為越了解到這個環境跟社會各種面向的複雜性,越知道任何決定都有風險跟大的影響。如果是好的意見說不定還好?就怕給的意見已經不適用在這個社會上。
畢竟我也不太知道我是怎麼樣一路走過來的,除了在一個好的環境下努力。
所以我覺得我的任務就是提供好的環境。實驗室之前也盡量給大家自由發展,因為覺得畢竟這是你/妳的人生,如果有一天離開了沒有自行發展出可以讓自己飛更高更遠的能力,那真的很可惜 你自己的責任。以前我在不同實驗室好像都是這樣子。說難聽一點就是老闆有經費讓大家自生自滅,好的還是會是好的,然後不太好的之後也不知道去哪裡了。
某一部份,我覺得給上意見就要負上責任,然後任何意見都不會是無偏見的(因為有方向性)。所以之前應該都是把決定丟給你們。我發現給大家自由有顯然的好處,但是反而某一方面實驗室的底蘊沒有累積起來 除了宅?。強者我朋友(不是我)說,有些想法可能傳統,但是不一定就不是好的。
而且就算講了你們也不一定會聽(笑)。
所以接下來我會更主動來給大家建議,而不是給你很多可行的路線讓你自己選。我會嘗試幫助你釐清或是更精準地把我心中模糊的問題跟想法展現出來。
實驗室正處於一個蓄勢待發(?)的狀態,將會有人慢慢會往人生的下一步走。我覺得很幸運能夠參與,但也覺得很惶恐。要如何抱持現狀,或是讓之後實驗室更好,是我一直主持實驗室一直要考慮的議題。某一方面我覺得實驗室沒倒實在是太厲害了,另一方面就是一直在想的,實驗室接下來的文化跟傳承。
我發現我們實驗室好像沒有什麼目標,或是我好像從來沒想過。
突然想一個目標其實很難~~ 潛意識說不定是怕立了flag失敗?,尤其是要不好意思承認自己這幾年真的沒有目標,就是想到什麼就做什麼,然後就拼命做下去了。這可能跟我當初 ~~其實現在還是 自信心不足有關,也不覺得自己有多好,做一做哪天就走人了,所以也只能拼了。
實驗室接下來的目標
實驗室的目標就是: 實驗室未來五年內成為亞洲頂尖的微生物生態演化實驗室之一
- 我自己的目標是 Research freedom
- 碩士班:Research execution
- 博士班:Research independence
畢業!!!! - 博士後研究:Career independence
有好的博後做困難且突破的問題,好的學生做深耕或是的題目跟助理在之後支援,跟之後想怎麼選新的人進來都好像”對”了。這一兩個月實驗室的有些人可能有發現,我慢慢把一些非學術的想法開始傳達下去。在生活上我也從你們學到很多,像是減塑,然後試著了解不同世代的想法。
跟去年年底所說的一樣,一些人會慢慢往下一步走,實驗室不管是經費的問題還是學生開始畢業,接下來會都會慢慢縮編 很可惜沒辦法收有email 來的四個博班生兩個博後,雖然都很厲害,更集中地往我所認為的大方向 更冷門? 前進。但是在這之前,目前有的計畫還是會盡力做完。現在的計畫都是超級有趣的,希望都會有好成果。
真心希望你們可以好好努力發展去做你們想做的任何事。然後,希望大家好聚好散。
時間管理
回到自己的課題:啊~到底怎麼家庭跟研究兼顧呢?
想到以前看到的一篇文章: 教授爸爸的心聲──「為升等錯過孩子的童年,是我最自責的事」 , 之前寫到的:
台灣日漸不堪的薪資條件,有可能讓同時身為孩子父母親的教授們,犧牲小我,來成就國家育才的大我目標嗎?他們願意缺席自己孩子成長的重要時光,來成全他人孩子的需要嗎?
對一位身為4個孩子父親的大學老師而言,將大量時間投入於研究、教學與學術服務的需要上,卻缺席自家孩子生命過程中的重要時光,讓我至今仍對家人感到十分抱歉與自責。
雖然我不知道這位教授內心覺得自己算不算成功 而且他其實寫的是反對年金改革,但是網路上成功的範例不外乎是花超級多時間工作、犧牲了一些事、然後愧疚一大堆身邊的人這樣。反正歷史都是勝利者編寫的。
至少在學術界也是這樣 。之前在twitter 上一位教授說他都跟他學生說如果工作少於60個小時的話,那他們就是比他們同儕跟教授們更不努力(!)
這也是大部分學術界,甚至是大部分領域都需要的想法。問了周遭比較熟的人,好像也是這樣:
- 上個禮拜的工時大概到一百小時了。有種懷疑人生感
阿IMBA你不是剛新婚你老婆很怒 - 大概60-80。花很多時間在非關研究上
辛苦X哥了 - 完全沒休息,一天只能睡5-6小時。
辛苦南霸天了
這個推文後續是一大堆教授進來抗議,後來也刪文了 XD 。
不過後來有英國衛報做了一個詳盡的報導「How to be an academic without working 60 hours a week」。
從這串討論文比較重要的訊息是有很多厲害的學者其實一個禮拜工作40-45 小時而已。我不知道竟然是這樣,但是這可能代表了大部分人其實都也不知道而已。然後我也後面才發現我很厲害的其中兩個合作者工作也才40小時。
你不能阻止人們更努力的工作,因為他們熱愛這些工作。而且在每個時間點都會做不同程度的努力。你當然要欣賞他們。
事實通常是有一好沒兩好,到最後都是選擇。但是用工作來逃避某些事情然後說做出一些”犧牲”的話,不管對家庭或是學生或是總總,或是用這個當作理由去把延長工時正當化等等,我覺得反而就是虛偽了。
這樣種種的累加會變成一種文化:有些文化就會變成工時長但是真的沒有做些什麼。實驗室每個人都待很久但是沒有做什麼。行政每件五分鐘的事都跟你喝茶解釋很久但其實沒有什麼。我覺得要討論的是整個社會的架構,跟擁抱更多的選擇,然後定義成功到底是什麼,或是更多討論一件事的效率,而不是花多少時間。
不過當然很難,因為人類本來就是崇拜英雄(笑),所以做科學就是要做到腦袋快壞掉這樣(咦),某一方面成不成功也都是別人架在你身上的框架。
我是一個普通人,沒辦法永遠的保持最佳的狀態。實驗室也是,狀態終究會起起伏伏。我熱愛我的工作,但是也想一起陪伴小孩。所以我自己的課題就是自己時間的管理,然後集中這一部分的訓練。找出並沈浸在自己新的節奏。
利用軟體的幫助,我能追蹤的工時加上晚上小孩睡覺後沒追蹤的差不多一個禮拜45小時上下,好像不能再多了。大部分的時間都是跟實驗室的人討論,很好。但是要學著更有效率 89個小時花在有的沒的…。
然後回家老婆小孩看到我都會笑 也會哭。
這樣的日子,很好。希望能繼續加油。 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