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室的人 - 博士後研究的旅程

網誌真的快變一年一篇了。所以寫什麼很重要。
實驗室最重要的是人。
要感激的人很多。

英國跟一些國家近年來有開始所謂的感激博士後研究週 (Postdoc appreciation week; 九月21-25號)。

這篇感謝文其實一個月前就寫完了,只是兩個人的Paper都一直在Editor 桌上好久好久….
所以這邊要謝謝我的兩位博後:阿棉跟湯姆。

好久好久以前

我很幸運,前幾年有拿到一個計畫經費可以請一個博後。
然後阿棉有自己申請到中研院的博士後研究選擇來我實驗室。
所以實驗室這幾年有產出有一大部分是他們的功勞,因為他們幫忙推進了無數個計畫。每一篇發表都有看到他們的名字跟影子。因為老闆的興趣,從天上飛的,從地上爬的,肉眼看的到看不到的,都有嘗試。

我覺得一個好的實驗室應該是像我上次聽一些老師的聊天一樣:
“最近有聽到好的人嗎?”
“聽說那個XXX的實驗室有一個博後做得很好”

沒辦法自己在台灣太宅根本沒機會跟大家說 在這邊要在這裡說,

我的兩位博後都很厲害。

湯姆

帥

湯姆從一位細菌分生專長的博士第一年要熟悉實驗室+發展新的實驗SOP+學程式語言,到現在湯姆已經可以從從採集做到實驗、建庫、分析、寫Paper 然後發表。有這樣的核心能力,第二年、第三年各與好的合作者發表了 Gut Microbes & Cellular and molecular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 為共同第一作者。

有時候一個合作計畫有好的合作者 (在此謝謝長庚團隊) 不夠,自己實驗室需要一個厲害的執行者,加上我出生技能忘記點的的耐心建立出溝通的橋樑才能成功。

有時候是我一句 “你有興趣的話就做吧。”。~~
這句話我雖然是真心的,但是可能被聽到的是”你就做吧”~~,
湯姆就跨了方向(醫學、水利、生態)跟跨界 (細菌、真菌)。在這旅程,也發展出自己的專長跟題目,目前正在寫第一篇自己為通訊作者的文章。

一小段道盡了博後背後的辛苦(?)。

阿棉

正

ㄧ個實驗室運作好不好有時候不是主持人想要就可以的。最大的因素還是人。基本上,實驗室基本上內事不決問阿棉,外事不決問阿棉,別的實驗室實驗不會作問阿棉,老闆為甚麼很機車問阿棉。

每一個人都一定會有自己有興趣的物種。如果有基因體學的專長的話,就會想要從裡(基因體、機制)到外(生態、演化)把它研究的徹徹底底。再加上一點點為什麼不能台灣有趣的物種被發揚光大,為什麼台灣不能發展出一些自己的模式物種,就出現快要逼死人的計畫了。

我可以很有信心的說過阿棉可能是全世界最暸解小菇屬的學者之一。她推動的螢光小菇基因體計畫,今天也被期刊接受了!

之前也走過博士後研究這一段路程,也知道這一段路是心理上最受不確定性的挑戰。隨著科學的進步,難度跟挑戰是越來越高,跟我從實驗轉到分析集中到分析相比,他們可都是乾(dry)濕(wet)皆宜。輕描淡寫的這樣講,做實驗的空擋就是分析,跑job 的空擋就是分析,整個工作就是擠得滿滿滿的。~~可沒有那種我以前跟老闆說job 還在跑需要等三天之類的藉口了。
~~
講了那麼多好的,如果說他們有什麼缺點,就是選擇進了我實驗室。
畢竟選了一個新PI然後在台灣做博後代表了很多意義,也希望他們的能力也代表這個選擇沒有多餘的意義。

我還記得當初我博後的時候我老闆跟我講了他對博後去學術界的看法。他覺得有些博後適合待在一個地方慢慢耕耘然後幫忙PI 處理實驗室的事,就集中做研究相對單純。然後有些博後適合去闖出自己的一片天,他也會與有榮焉。

他覺得我是後者。我其實到現在還不確定 XD。
而且我一直覺得他是想要我趕快走XD
但是我也覺得湯姆跟阿棉是後者,更何況他們已經發展出自己的方向。
雖然實驗室還是有崩潰多的分析跟問題要解決,但還是希望在不久的將來,能看到他們有更好的發展。

謝謝他們,也謝謝所有辛勞的博後。


實驗室的人 - 博士後研究的旅程
https://dogoodscience.biodiv.tw/2020/10/29/postdoc/
作者
Jason Tsai
發布於
2020年10月29日
許可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