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升研究員的心路歷程

2022 年底了。

大家怎麼那麼開心

經過了快四年,從副研究員升等為研究員。我很謝謝中研院的同事跟實驗室的夥伴們。從一開始被保護著,後來背後鼓勵我,跟著這群志同道合的夥伴成長,到最後要離開實驗室邁向人生的下一個階段,我是很幸運的。每天進來實驗室是快樂的。要謝謝的人太多,取一個代表的話,家人 Candy、實驗室阿棉 、同事聖峰跟合作者嘉綾。謝謝你們。

到了這一個階段,其實要認知到有沒有順利升等說實在的就是

  1. 有沒有被你的領域所接受跟
  2. 你所在的機構夠不夠客觀跟透明。

老實說,兩項好像都不是你能控制的 XD

成果

先講成果。

2019 一月實驗室從副研究員開始到現在有27篇, 第一或通訊有十篇. 總共累積 70 篇。其中有五篇代表作算是自己覺得有在真菌演化 & 酵母菌生態跟遺傳的課題有一些突破,算快要被淘汰的IF 的話也都在~10上下。目前H index 29, citations累積到6千多。

雖然指導學生沒有歸類在中研院升等條件裡面。但是自己今年想要升等的契機之一是有三位很棒的學生畢業,覺得自己這幾年最大的成就應該在這邊了吧!! 這種感覺,可以沖淡這幾年累積的負能量。畢業論文都有發表在不錯的期刊,也都有刊登上中研院的官網。學生開心就好 XD

Tracy 的

Daphne 的

這幾年也開始申請不同獎項,主要是給自己更多信心,還有現實就是需要經費跟錢💰。實驗室需要經費,三個小孩在台北的花費不是開玩笑的… 除了中研院年輕著作獎每年申請每年槓龜之外,有申請到EMBO的global investigator, 也有擔任三個自己領域不錯期刊的Associate Editor。也開始算是接觸到學術界一些真正運作 好的跟不好的都有 的狀況。

程序

中研院升等的規定這幾年其實都很透明化 :

任本院副研究員至少一年,在學術上確有重要貢獻者。

我是在看到 “在學術上確有重要貢獻者” 這個條件後覺得試試看。 主要就是送外審,流程以下:

  1. 問周遭的老師是否近期的研究覺得有達到所謂的重要貢獻。[2022.五月醞釀期, 自己在那邊想來想去約一個月]
  2. 準備資料跟中心的主任討論覺得是否夠資格提升等。開始寫申請的package。在這時間點我們中心主任給了很多很好的意見。 [2022.六月開始詢問]
  3. 正式跟中心提出申請 [2022.06.29] 。送所人事會討論。
  4. 人事會討論 [2022.07.26]→ ok 決定升等案→ 決定一位老師當升等案的招集人
  5. 人事會跟招集人會敲定最後國外外審清單,寄出並等候結果 [2022.08.01]
  6. 國外外審陸續回來 [2022.09.06 開始] , 準備升等演講,中心的老師都會來聽。
  7. 申請人看外審意見決定是否要補充 [2022.09.21]
  8. 升等演講 [2022.09.22]
  9. 中心人事會開會討論升等案 → 送中心業務會議→ 中心業務會議投票 [2022.09.27]
  10. 送院方聘審會→院方聘審會開會決定 [2022.11.15]→ 升等通過
  11. 2022.11.29 拿到聘書。
  12. 主任寫信給外審們告知結果。

整個程序約半年,已經非常緊湊了。這要仰賴外審可以一個月多就寄報告回來,每位老師能排出時間開會,還有整個程序沒有任何戲劇發生。我敢寫,就是因為我們所的整個程序非常公開 當然也因為過了。謝謝中心的主任跟各位老師的賞識,還有中心的秘書協助跟進。

自己當然希望自己也是千里馬,經過伯樂(外審)的賞識後,也希望追尋中心老師們的腳步做更多台灣多樣性的研究。所以這次有中心老師們投票的肯定,是這次升等最大的收穫

外審

學術界不管什麼階段(口試,投稿,升等)永遠都需要審查。可能是最詬病但也繞不開的議題。升等的時候我需要提供一個約十位可以當我領域外審的清單(通常是神交已久且沒私交的領域大佬,因為有私交的都有coauthor paper) 。我博士班是做酵母菌的群體遺傳學, 而博士後是做寄生蟲的比較基因體學, 所以設立實驗室的時候是兩個領域都有涉獵。升等副研究員的時候是寄生蟲的題目, 而這次升等是原本博士班加一些 自己新嘗試的題目。所以這次寫package 的時候其實有點近鄉情怯? 做得好嗎?是不是離自己博班喜歡做的研究其實很遠了?

之前助升等副研究員時,院方聘審會有提到的一點是下一個階段是實驗室要好好獨立的做東西出來,合作的計畫比重會變少。所以這次代表作前幾篇選的是自己實驗室偏重的著作。

之前也是在人事會(除了自己的案子要迴避),升等案我們通常會從清單的裡面選最多一半,然後其他人選會選相關領域但是可能會是對台灣多樣性角度很了解且很公正的教授們。最後我拿到的是九份去標籤的外審報告,以我們中心的專業度來看我應該退休都還不知道是誰 XD. 有幾位是確實是非常了解我的領域,感覺是我提供的清單:

感恩

也有幾位是從一個以比較廣義的角度去看:

感恩x2

外審的意見都很棒。 paper 的量沒那麼重要,主要是一篇或是兩篇重要的paper,然後 主要會講這兩篇對領域的貢獻。蠻有趣的是,很多外審都著重在國際見光度。

而且就像paper 審查一樣,永遠猜不出來這些外審誰是誰,真的很煩。XD

過程心態

這幾年的過程:

回顧的話,疫情真的影響每個人蠻多的。前年算是心情上的谷底,但今年學生有好好畢業,年底升等有過,算是今年有一個好的結束。

想一想,也因為有經過這個低潮,才造成今年有想要升等的契機。也許是自己卡關了。自己一直都不是那麼的有信心, 但是近期真的有開始覺得做研究有一點如履薄冰的感覺。學生變少了,ptt 也變了, 研究的生態好像不是那麼的確定。好像要重新開始的感覺。 那不然就升等看看吧?(咦)至少外審可以給很好的意見。沒過其實也還好(真的)。 也許是這樣的心態,整個過程反而輕鬆。當然追根究底也是因為中心的老師們都很支持,還是要謝謝大家。

回頭看來。從博後時期寫的:

在學術界,你看到的是很聰明的很努力,沒那麼聰明的很努力,跟剩下的。就這樣。

其實我現在沒有那麼同意了 換了腦袋嗎?。以實驗室的角度來說,我看到所謂的完成是整個背後社會網路的支持。有政府經費的支持。有小孩的有背後家庭跟社會網路的支持 謝謝老婆支持並理解..嗎。老師單純的支持學生並傳承經驗 而不是當免費人力,學生單純的努力學習 而不是涼涼畢業。才能換來所謂的單純在科研上努力。我覺得這樣,才能做出好研究。才能,對我來說,不是 ability(能力的能量),而是 enable(願意做)。 很多理所當然的事情,其實更需要去了解它背後的脈絡,然後更要有同理心。雖然說社會是現實的,你有興趣的東西不太能當飯吃,在這個大家都要進台積電的環境下,如果有好的學生願意進來,我們的角色就是盡可能找資源給他/她吧。

明年,還是會單純的在求真的這條路上繼續走,讓我們拭目以待實驗室出來的人展翅飛翔!


副升研究員的心路歷程
https://dogoodscience.biodiv.tw/2022/12/19/pipromoted/
作者
Jason Tsai
發布於
2022年12月19日
許可協議